典型文献
大学生"社恐"的群体性特征、归因及引导策略——基于结构化理论视角
文献摘要:
从大学生"社恐"的现实问题出发,运用田野观察和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基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视角分析该现象的社会根源、系统特征与行动者因素.大学生"社恐"现象具有身份符号的工具性、行为的表演性和系统的脱嵌性等群体性特征."加速社会"下科技发展、社会变迁和生活步调的加速是大学生"社恐"问题的社会根源;制度的个体化所带来的人际关系的离心化和社会交往的消费化是其系统特征;个体层面,大学生"社恐"是一种安全感缺失的焦虑应对方式和社会信任不足时自我低欲望的表现.大学生"社恐"现象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异化,面对大学生"社恐"问题,需要从社会结构、社会系统与大学生群体自身入手,构建包容性社会结构,建立健康有序的社会交往系统,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推动其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回应数字化社会大学生的主体性诉求.
文献关键词:
大学生;"社恐";结构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温欣;王晓恬
作者机构: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温欣;王晓恬-.大学生"社恐"的群体性特征、归因及引导策略——基于结构化理论视角)[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3):43-51
A类:
行动者因
B类:
社恐,群体性,引导策略,结构化理论视角,田野观察,网络民族志,吉登斯,视角分析,社会根源,系统特征,有身,身份符号,工具性,表演性,脱嵌,加速社会,社会变迁,步调,人际关系,社会交往,个体层面,安全感,应对方式,社会信任,欲望,社会结构,社会系统,大学生群体,健康有序,大学生奋斗精神,数字化社会,学生的主体性
AB值:
0.3714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